矿物基础油应用广泛,未来润滑油需求趋势及新能源影响分析
2024-12-01
文章详情

随着汽车与工业领域的持续进步,润滑油品质要求提高,燃油效率增强,排放标准愈发严格,这些都推动了高性能润滑油需求的上升。而支撑这一需求的,是基础油的相关情况,这一点值得我们深入探究。

基础油分类概述

基础油主要分为五个等级:Ⅰ类、Ⅱ类、Ⅲ类、Ⅳ类和Ⅴ类。Ⅰ类基础油是通过传统方法生产的,其生产过程以物理变化为主。这类油在低端汽车和工业润滑领域应用较为广泛。Ⅱ类基础油则是通过组合工艺制成,以化学反应为主,现已逐渐成为市场上的主流。Ⅲ类基础油采用全加氢工艺,属于高粘度指数的不寻常基础油。Ⅳ类基础油是聚α-烯烃合成油,性能优异,与矿物油有着本质区别。而Ⅴ类基础油则是指不属于前四类的基础油。

基础油的种类在生产方法和原料方面存在显著差异。以Ⅰ类为例,其生产过程几乎不改变烃类结构,主要依赖于原料中理想成分的含量和特性;至于Ⅱ类,则能够改变烃类结构,且不受原料的限制。

Ⅰ类基础油特性

Ⅰ类基础油有其独特之处。它的溶解能力很强,黏度指数也较高,因此在工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。然而,它也存在一些不足,比如芳烃含量较Ⅱ类基础油要高,而且在低温下的流动性也相对较差。

目前,Ⅰ类基础油在市场需求方面呈现独特状况。尽管它在润滑油基础油的需求中仍占有较大份额,特别是在低端润滑油领域,但伴随高档基础油产能的提升,其在整个基础油使用中的比例实际上正逐步减少。

Ⅱ类基础油含有较少的芳烃,这一特点赋予了它更佳的低温流动性。因此,在低温性能要求较高的场合,Ⅱ类基础油相较于Ⅰ类基础油,展现出更明显的优势。

在高粘度润滑油领域,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考量,目前尚无其他物质能超越Ⅰ类基础油。Ⅱ类基础油应用广泛,几乎主导了市场,其生产能力亦十分强大。未来,众多炼油厂计划将生产从Ⅱ类提升至Ⅲ类。

Ⅲ类基础油在性能方面表现卓越。与Ⅰ类和Ⅱ类基础油相比,其粘度指数显著偏高,挥发性则相对较低。这种特性对于那些对润滑油性能有较高要求的设备,比如车辆发动机等,显得尤为珍贵。

Ⅲ类基础油通过全加氢技术生产,这种技术从源头确保了其在饱和烃含量、黏度指数、硫含量等关键性能上的优越性,从而使它更符合现代机械对润滑油的更高需求。

其他类型基础油相关

聚α-烯烃合成油,即Ⅳ类基础油,具备优良的粘温性能和低温流动性,由此制成的润滑油多为高品质、特定用途的产品。

V类基础油虽然与众不同,但与Ⅳ类基础油所生产的润滑油产品一样,都享有高品质机油的美誉。这种润滑油产生的残渣和积垢较少,其稳定性是矿物机油的好几倍,低温下的流动性也相当不错。它有助于引擎迅速启动,并且确保润滑油能够及时到达。

我国基础油相关标准

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起便设立了三种中性油的标准,分别标记为SN、ZN和DN,以区分石蜡基、中间基和环烷基中性油。这一举措显示出我国在基础油领域早早启动了规范化管理。这种标准化手段对国内基础油产业的稳定增长、品质监管等多方面均有所助益。

目前观察,我国需求集中的区域主要在华东和华南,这两个区域的销量总和几乎占据整个基础油市场销量的一半,这一数据对于市场布局和销售策略的制定至关重要。基础油未来的发展动向将是低硫、低磷、低粘度、低排放、多品种以及长换油周期。各位读者,对于我国基础油产业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如何迅速增强竞争力,你们有何见解?欢迎点赞、转发本文,并在评论区分享您的想法。



400-656-7277

(工作日 7×24)